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须知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新闻中心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在线投稿
    在线查稿
  审稿中心
    审稿须知
    专家审稿
  编辑中心
    编辑在线
    主编在线
  编委中心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航空制造技术》论文模板
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版权转让协议书
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友情链接
22 航空制造网
22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2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0年 第63卷 4期
刊出日期:2020-02-15

封面文章
专稿
论坛
研究论文
本期目录
本期封面
本期电子刊
走进科研
 
       本期封面
1 本期封面
2020 Vol. 63 (4): 1-1 [摘要] ( 84 ) HTMLNew PDF (1035 KB)  ( 50 )
       本期电子刊
1 本期电子刊
2020 Vol. 63 (4): 1-107 [摘要] ( 33 ) HTMLNew PDF (55748 KB)  ( 247 )
       本期目录
6 本期目录
2020 Vol. 63 (4): 6-8 [摘要] ( 93 ) HTMLNew PDF (1316 KB)  ( 73 )
       专稿
14 电液束加工特性及小孔形貌控制技术研究
潘志福,傅军英,张明岐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0.04.014
论述了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单晶涡轮叶片气膜孔加工的工艺技术——电液束加工技术。重点从电液束加工机理、工艺对单晶基体组织的影响、孔口形貌特征及控制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尤其是针对几种典型的孔口缺陷提出了有效的工艺控制方法,确保了气膜孔加工的表面质量,获得了质量良好的孔口形貌。
2020 Vol. 63 (4): 14-20 [摘要] ( 324 ) HTMLNew PDF (4392 KB)  ( 256 )
       封面文章
22 γ–TiAl金属间化合物加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廖阳稷敛,顾琳,刘苏毅,何国健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0.04.022
介绍了 γ–TiAl 金属间化合物的主要特点。塑韧性较差、导热率较低等特点是导致加工 γ–TiAl 时切削温度高、切削力大和加工表面质量差的主要因素。从工具寿命、加工效率和加工表面质量等几方面对 γ–TiAl 金属间化合物的典型机械加工和特种加工方法进行了总结。认为磨削、高速铣削和电解加工是现阶段加工 γ–TiAl 比较适用的加工方法,但仍缺乏能兼顾效率、成本和表面质量的加工工艺。
2020 Vol. 63 (4): 22-33 [摘要] ( 255 ) HTMLNew PDF (6550 KB)  ( 336 )
       论坛
36 基于内冲液的电火花小孔加工间隙流场仿真研究
刘宇,刘创业,马付建,杨大鹏,沙智华,黄文丽,张生芳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0.04.036
电火花加工小孔时,间隙流场中的电蚀产物和气泡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会严重影响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通过对电火花间隙流场特性分析,建立三维圆柱组合体间隙流场几何模型,运用 FLUENT 软件中 VOF、DPM 模型和二次开发功能来实现电蚀产物和气泡在底面加工间隙内不断随机生成,建立电火花小孔加工间隙流场气 – 液 – 固三相流耦合仿真模型,并加入中空内冲液排屑方法,仿真分析了不同冲液速度和不同加工深度下电蚀产物和气泡在间隙流场中的分布情况。对电蚀产物颗粒分布进行统计,表明增大内冲液速度能够促进电蚀产物排出,减少底面和侧面间隙内气泡相的浓度。加工深度越小,底面间隙处向上的速度越大,电蚀产物和气泡越容易排出。
2020 Vol. 63 (4): 36-42 [摘要] ( 193 ) HTMLNew PDF (6761 KB)  ( 183 )
43 慢波结构微细内槽电火花加工用工具电极的制作方法及应用
任连生,杨立光,郭妍,伏金娟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0.04.043
针对微波真空电子器件中的关键零部件——慢波结构微细内槽的加工难题,提出了一种电火花微细加工内槽的方法;设计制作了片状叠式组合的工具电极,通过这种电极的工艺试验,确定了损耗低、加工稳定可靠的电火花加工参数与条件,实现了对慢波结构微细内槽的加工。结果表明:采用电火花加工工艺方法和所制作工具电极是解决慢波结构微细内槽加工的有效方法之一,所加工零件满足了图纸要求。
2020 Vol. 63 (4): 43-47 [摘要] ( 161 ) HTMLNew PDF (2344 KB)  ( 141 )
48 振动辅助电火花修整航空发动机叶片进排气边误差工艺参数优化及对比
宋涛,龙金,闫步云,王笑影,马良奇,余祖元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0.04.048
为解决航空发动机叶片经电解加工后进排气边缘存在的尺寸与形状误差,采用振动辅助电火花加工对其形状和尺寸误差进行粗加工修整。通过振动电极,造成狭小放电间隙的尺寸及放电绝缘液的压力变化,易于排屑,使得加工过程稳定,有利于提高加工效率。为了获得叶片边缘修整粗加工的最优加工工艺参数,以尺寸为(29×29×0.5)mm3 的 GH4169 镍基高温合金薄片为对象,进行了系列切断试验。由于影响电火花加工特性的因素很多,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探究了粗加工过程中脉冲放电电源的脉冲宽度、峰值电流、振动电极的幅值和频率对工件材料去除率的影响,确定最大加工效率的加工参数。试验结果表明,GH4169 镍基高温合金的最优加工工艺参数为脉冲宽度 4µs、峰值电流 30A、振动幅值 1.2µm、振动频率 1200Hz,材料去除率达 10.86mm3 /min。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在同一加工参数下对比研究了不同工件材料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020 Vol. 63 (4): 48-53 [摘要] ( 162 ) HTMLNew PDF (2472 KB)  ( 137 )
54 SiCP/2024Al复合材料电火花加工技术研究
于朋,许金凯,崔广续,廉中旭,于化东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0.04.054
采用电火花加工工艺对 SiCP/2024Al 复合材料进行深小孔加工,研究了不同截面形状电极对电火花深小孔加工性能,如材料去除率、加工过程稳定性、孔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加工条件下,螺旋电极电火花深小孔的加工效率明显高于圆柱电极。圆柱电极加工过程中,电极间隙中堆积的电蚀碎屑使工具电极频繁后退,大大降低了加工效率。SiCP/2024Al 复合材料电火花加工过程中会发生电极材料的熔化、汽化和氧化,同时,也伴随 SiC 颗粒的热剥落现象。在电火花加工表面观察到微裂纹的存在,在电火花加工过程中,由高温到低温的淬火过程使复合材料内部产生热应力,当应力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则应力将以材料的塑性变形的方式释放,从而产生微裂纹。
2020 Vol. 63 (4): 54-59 [摘要] ( 133 ) HTMLNew PDF (9914 KB)  ( 55 )
       走进科研
60 面向高端装备制造需求,聚焦高性能精密制造研究 ——走进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3 年 11 月由教育部批复立项,2007 年 7 月通过教育部验收后被批准对国内外开放。实验室定位于先进制造领域中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应用基础研究,面向机械制造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发展需求,聚焦高性能零件精密制造,重点围绕精密 / 超精密加工理论与技术、特种加工及复合加工技术、精密测量与加工过程数字化控制技术、微系统与微制造技术等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2020 Vol. 63 (4): 60-61 [摘要] ( 136 ) HTMLNew PDF (573 KB)  ( 169 )
       研究论文
62 叠层滑移工艺制造大型机身帽型长桁
薛向晨, 胡江波,王犇, 梁宪珠,郑晓玲, 陈萍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0.04.062
叠层滑移工艺是自动化制造大型帽型长桁的一种新工艺,为验证该工艺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探索和验证,通过串联自动铺带、超声切割、长桁毛坯的叠层滑移成形、热压罐固化等工艺,完成了大型机身帽形长桁的制造。采用多种手段对长桁的质量进行了检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套工艺技术风险低,质量一致性高,为大型复合材料长桁的自动化制造提供了技术基础。
2020 Vol. 63 (4): 62-67 [摘要] ( 190 ) HTMLNew PDF (4023 KB)  ( 292 )
68 面向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数模再建系统的研发
唐绍宁,廖敦明,刘子谕,杨光,杨帆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0.04.068
针对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数模再建过程中存在特征操作繁琐、效率低的缺点,以 NX Open API 为开发工具,开发了数模特征识别与快捷再建系统。通过基于规则的边界匹配,实现了典型结构特征的识别。同时,提取识别特征和交互式选择特征的参数,按照既定规则完成特征再建。通过数模特征识别与快捷再建系统,能快捷实现复杂再建操作,自动完成大量的重复特征再建工作,提高了数模再建的效率与规范性。
2020 Vol. 63 (4): 68-81 [摘要] ( 158 ) HTMLNew PDF (2121 KB)  ( 179 )
74 基于模型的航空脉动装配生产线关键数字化技术研究
张晓梅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0.04.074
结合某飞机总装厂脉动生产线项目,针对航空脉动装配生产线,从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和智能制造出发,研究了基于模型的航空脉动装配生产线应用的关键技术。通过航空脉动装配生产线关键技术的研究,打通了基于模型的航空脉动装配生产线的产品研制过程,为航空脉动装配生产线数字化生产和智能化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2020 Vol. 63 (4): 74-81 [摘要] ( 316 ) HTMLNew PDF (2038 KB)  ( 447 )
82 基于刚度补强的机加工艺凸台设计方法研究
骆金威,易元,邱世广,刘元吉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0.04.082
以梁弯曲变形力学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包含工艺凸台的单一开敞型矩形槽腔腹板刚度计算方法的数学模型,推导了开敞型矩形槽腔腹板连接工艺凸台时槽腔中心位置及槽口中心的刚度计算表达式。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工艺凸台对槽几何中心位置及槽口中心刚度补强的效果,以及工艺凸台的尺寸对刚度补强的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当在开口槽的槽口中心设置工艺凸台时,槽口边缘的补强刚度与工艺凸台的宽度尺寸近似线性关系,槽口边缘的补强刚度对凸台长度尺寸非常敏感,随着凸台长度尺寸的减小,凸台对槽口边缘的刚度补强效应非常显著,工艺凸台对腹板几何中心的刚度增强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020 Vol. 63 (4): 82-87 [摘要] ( 159 ) HTMLNew PDF (2566 KB)  ( 132 )
88 基于UG NX的航空发动机离心叶轮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系统的研究
于嘉鹏,路永辉,姜博宏,孙加明,张硕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0.04.088
针对航空发动机离心叶轮数控加工编程中存在效率低、不规范、操作繁琐等问题,提出以特征为加工单元,建立了一种从加工特征识别,自动分析特征尺寸,自动创建毛坯,自动拟定加工路线,自动优化和设置切削参数,到生成刀轨原始文件的快速编程机制。并利用 UG 二次开发技术,开发出了自动编程原型系统。应用实例和数控仿真结果表明,该原型系统编程效率不仅提高了 60% 以上,而且编程质量也得到了保证,从而证明了该原型系统的实用性。
2020 Vol. 63 (4): 88-95 [摘要] ( 183 ) HTMLNew PDF (2929 KB)  ( 258 )
96 面向知识工程的飞机装配故障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蔡瑶琦,陈雷,陈振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0.04.096
针对飞机装配系统复杂,系统安装和通电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问题多样及质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知识工程的飞机装配故障管理平台。分析了飞机装配阶段故障特点并对其进行分类,搭建了故障管理平台框架,采用结构化和模块化方法实现了系统的开发。应用结果表明,平台实现了飞机装配现场故障的记录、处理和统计分析,将故障内容和调试方法形成知识,通过故障统计分析,提升了飞机装配调试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了产品装配质量。
2020 Vol. 63 (4): 96-100 [摘要] ( 174 ) HTMLNew PDF (1587 KB)  ( 405 )
  编辑部公告
22 《航空制造技术》入编中国科协《航空航天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3版)》
22 《航空制造技术》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版
22 《航空制造技术》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2 《航空制造技术》入选WJCI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2023)来源期刊
22 《航空制造技术》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
22 “编读往来”栏目邀您建言献策
  微信公众平台  
  版权信息  
主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一号院
邮编:100024
电话:010-85703109/3877-291
在线投稿:http://www.amte.net.cn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833X
国内统一刊号:CN11-4387/V
  排行榜top20  
  •   下载排行
  •   点击排行
版权所有 © 《航空制造技术》编辑部
京ICP备202200465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027号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