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双金属铆钉特点及安装工艺技术 |
孙小雯,刘风雷,刘健光,王立东 |
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
|
|
摘要 双金属铆钉是一种铆接过程中钉杆不变形的新型铆钉,适用于复合材料等结构的连接。铆钉既具有较高的抗剪性能,又具有良好的铆接性能,还具有重量轻、成本低、装配简单等特点,已经在航空航天等部门获得了应用。结合国内外双金属铆钉的发展状况,简单阐述其性能与结构特点,并简要介绍其安装工艺技术。
|
|
关键词 :
双金属铆钉,
钛合金,
钛铌合金,
惯性摩擦焊接,
复合材料结构
|
|
[1] 刘风雷,刘丹,刘健光.复合材料结构用紧固件及机械连接技术.航空制造技术,2012(1/2):102-111.
[2] 倪沛彤,韩明臣,张英明,等.宇航飞行器紧固件用钛合金的发展.钛工业进展,2012(29/3):6-10.
[3] Gapp R H,Alazraki M D,Harper J.Bimetal Rivets.United States ,utility,3848389.1974/11/19.
[4] 句庚麟.双金属钛铆钉.洪都科技,1983(01):23.
[5] 龚少梅,隋明丽,龚力,等.一种双金属铆钉.中国,Y,ZL 200820096627.1,2009/7/8.
[6] 谢丹贤,胡军林,谢仁军.一种双金属铆钉.中国,U, ZL 201020161612.2,2010/04/16.
[7] 吕建坤.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件的连接技术.航空制造工程,1995(04):25-28.
[8] 张利军,王幸运,郭启义,等.钛合金材料在我国航空紧固件中的应用.航空制造技术,2013(16):129-133.
[9] 宁斐章,才荫先.摩擦焊.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
[10] 孙钢.抽芯铆钉用于复合材料夹层的研究与探讨.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9(04):16-18.
|
[1] |
杨海波,朱波,高兴强,雷羽 . 含通孔损伤变截面钛合金蜂窝壁板拉伸性能研究[J]. 航空制造技术, 2022, 65(3): 92-95/100. |
[2] |
兰亮,白澄岩,高双,何博,王江. 电子束熔化成形 Ti–6Al–4V 钛合金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J]. 航空制造技术, 2022, 65(1/2): 20-31. |
[3] |
谢乐春,刘兵亮,孙轩,毕健,郭豪杰,韩远飞,王立强,吕维洁. 激光熔化沉积钛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组织力学性能研究进展[J]. 航空制造技术, 2022, 65(1/2): 49-66. |
[4] |
陈哲铭,孙剑飞,朱卫东,梁培新. 置氢对 TA15 钛合金的变形及切削机理影响[J]. 航空制造技术, 2022, 65(1/2): 106-112. |
[5] |
张萍,李立航. 激光选区熔化成形 TC4 钛合金的电子束焊接气孔缺陷控制研究[J]. 航空制造技术, 2022, 65(1/2): 118-124. |
[6] |
卓义民,陈远航,杨春利. 航空发动机叶片焊接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航空制造技术, 2021, 64(8): 22-28. |
[7] |
史文祥,章文亮,陈明和,谢兰生,王宁. TB8 钛合金复杂外形桨叶前缘蒙皮多步热成形工艺研究[J]. 航空制造技术, 2021, 64(8): 84-91. |
[8] |
高宾华,保文成,陈超群,金滩,尚振涛. 延塑性航空合金磨削砂轮粘附及粘附抑制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航空制造技术, 2021, 64(7): 53-71. |
[9] |
孔晓瑶,袁松梅,朱光远,张文杰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微量润滑系统工艺参数优化[J]. 航空制造技术, 2021, 64(6): 73-81. |
[10] |
胡钰昊,田伟,刘砚飞,钟燕. 模拟打伤 / 抛修缺口对 TC17 钛合金叶片振动疲劳性能的影响[J]. 航空制造技术, 2021, 64(6): 96-101. |
[11] |
李琛,弭光宝,冯艾寒,黄旭,曲寿江. 成形态选区激光熔融 Ti-6Al-4V 钛合金缺陷与微观组织研究进展[J]. 航空制造技术, 2021, 64(3): 44-51. |
[12] |
王壮,桑兴华,许海鹰,左从进,杨波,彭勇. 中压长焦大功率电子枪的研制[J]. 航空制造技术, 2021, 64(23/24): 75-79. |
[13] |
刘菲菲,周正干,刘松平,杨玉森,张连旺. 复合材料结构修理高分辨率超声断面成像检测与缺陷评估[J]. 航空制造技术, 2021, 64(21): 24-31. |
[14] |
武永,陈明和. 钛合金薄壁件热塑性成形工艺研究进展[J]. 航空制造技术, 2021, 64(20): 78-87. |
[15] |
蔡晋,谢广安,闫雪,李威. TC4钛合金超声喷丸强化覆盖率试验与数值分析[J]. 航空制造技术, 2021, 64(19): 30-3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