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须知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新闻中心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在线投稿
    在线查稿
  审稿中心
    审稿须知
    专家审稿
  编辑中心
    编辑在线
    主编在线
  编委中心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航空制造技术》论文模板
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版权转让协议书
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友情链接
22 航空制造网
22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2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4年 第57卷 19期
刊出日期:2014-10-01

封面文章
专稿
人物
论坛
新视点
学术论文
特别关注
产品聚焦
专题
 
       专稿
26 国外飞机先进复合材料技术
刘善国
国外复合材料技术较系统的持续发展计划促进了高性能碳纤维、高温高韧性树脂基体和先进的复合材料自动化制造技术、液体成形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复合材料整体结构件在飞机上的应用,大幅提升了新一代飞机复合材料用量。国外飞机结构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可作为我国新一代飞机结构采用复合材料技术的借鉴。
2014 Vol. 57 (19): 26-31 [摘要] ( 152 ) HTMLNew PDF (3339 KB)  ( 1356 )
       人物
32 熔焊技术专家曲伸
良辰
中航工业发动机首席技术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焊接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和焊接技术管理工作。曲伸凭借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带领团队完成多个型号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焊接技术攻关任务,主持完成10余项重大焊接技术改造和设备研制任务,专业涉及氩弧焊、真空电子束焊、摩擦焊、激光焊接及激光特种加工、焊接修复等多个领域。跟踪国际前沿焊接技术发展方向,积极开发先进焊接技术,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生产中,为提升黎明公司焊接技术及工程化应用水平做出突出贡献。
2014 Vol. 57 (19): 32-33 [摘要] ( 87 ) HTMLNew PDF (2319 KB)  ( 231 )
       封面文章
34 突破直升机速度极限
吕春雷
随着对气动技术认识与研究的深入,气动设计手段的丰富与提升,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突破直升机的速度极限不再遥不可及。本文在着重分析了限制直升机速度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已有的突破直升机速度极限的两大技术途径进行了总结。
2014 Vol. 57 (19): 34-37 [摘要] ( 60 ) HTMLNew PDF (1986 KB)  ( 243 )
       论坛
40 高速往复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技术发展趋势
刘志东
HSWEDM由于自身加工机理的不同,在高效稳定切割,尤其在大厚度、大锥度及细丝切割还有特种材料切割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通用的切割技术方面近年来也有了飞速的提升,因此HSWEDM必将作为一种十分有特色的电火花加工技术,长期存在并且日趋发展。
2014 Vol. 57 (19): 40-45 [摘要] ( 62 ) HTMLNew PDF (2442 KB)  ( 336 )
46 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赵志国,柏林,李 黎,黄建云
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技术突破了传统制造工艺的变形成形和去除成形的常规思路,可根据零件三维数模,利用金属粉末无需任何工装夹具和模具,直接获得任意复杂形状的实体零件,实现“净成形”的材料加工新理念,特别适用于制造具有复杂内腔结构的难加工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零件。
2014 Vol. 57 (19): 46-49 [摘要] ( 269 ) HTMLNew PDF (3338 KB)  ( 1632 )
50 基于电子束焊的航空发动机机匣补加工技术研究
李小彪,谷雪花,徐欣,刘平江
本文以生产中面对的具体问题为例,基于电子束焊的原理及特点,创新性地研究其在航空发动机机匣补加工方面的应用,并对焊接结果进行了分析。
2014 Vol. 57 (19): 50-52 [摘要] ( 66 ) HTMLNew PDF (1102 KB)  ( 243 )
53 用于应对复杂、难加工材料的埃马克电化学加工(ECM)技术
埃马克
快速、便捷、安全、环保以及舒适体验的背后是对核心产品技术高效、精密、低成本的更高要求。例如,为满足高速低油耗的市场需求,那些组成飞机和汽车发动机的各零部件,不仅要选择具备高承受能力的特殊材料,其形状构造也越来越复杂,这就对生产这些零部件的加工工艺提出了要求。埃马克领先于世界的电化学加工(ECM)技术不仅可完全替代切削技术,还可弥补传统工艺中的一系列不足,高效、精密的同时,更为用户节约大量成本,成为航空和汽车发动机生产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4 Vol. 57 (19): 53-55 [摘要] ( 59 ) HTMLNew PDF (2123 KB)  ( 234 )
       特别关注
56 携手同行 共创未来——2014 LMS中国用户大会在深圳成功召开
良辰
2014年6月5~6日,“2014 LMS中国用户大会”在中国经济特区深圳举行。备受瞩目的LMS用户大会自举办以来得到广大用户的热情支持和参与,成为国内各领域LMS用户交流的盛会,也成为用户分享成功经验、提升应用水平、了解LMS最新技术信息和发展趋势的平台。同时,也可以在此感受LMS机电仿真和试验解决方案作为PLM核心创新驱动力的独特与精湛。来自西门子PLM高层、LMS总部高层、中国大陆、台湾,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国防电子、家电、工程机械等高端制造业近400位嘉宾出席了此次盛会。
2014 Vol. 57 (19): 56-57 [摘要] ( 63 ) HTMLNew PDF (2380 KB)  ( 205 )
       新视点
58 飞机复合材料超声相控阵检测信号处理研究*
詹湘琳,蔡玉杰,刘岱,刘涛,周德新
飞机有大量复杂结构零件,用常规的超声检测方式进行检测时,难度很大。而用超声相控阵方式进行检测可以在不移动探头的情况下时,通过控制延时来控制超声波束的偏转和聚焦,达到多个角度和不同聚焦深度,从而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度,减少了检测人员的工作量。
2014 Vol. 57 (19): 58-62 [摘要] ( 82 ) HTMLNew PDF (1584 KB)  ( 285 )
       专题
64 夯实技术基础研究  持续驱动创新发展
良辰
高能束流加工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先进制造技术之一,具有非接触、能量精确可控、材料适应性广、柔性强、质量优、环境友好等综合优势,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能束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高能束流加工技术体系,为明晰未来发展中技术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新一轮工业革命中高能束流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拓展应用,本刊记者对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关桥院士进行了专访。
2014 Vol. 57 (19): 64-65 [摘要] ( 66 ) HTMLNew PDF (1038 KB)  ( 171 )
66 高能束流加工技术的发展动态
巩水利,高巍,王玉岱,马旭颐
高能束流通常是指高能量密度的束流,如激光束、电子束、等离子体及离子束。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利用高能束流对材料或构件进行制造及加工,主要包括焊接、增材制造和表面工程等。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具有其他加工技术无法实现的独特优势,在先进制造领域尤其是飞机和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愈加重要。
2014 Vol. 57 (19): 66-69 [摘要] ( 119 ) HTMLNew PDF (2174 KB)  ( 354 )
70 开拓创新    引领技术发展——走进高能束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
良辰
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已经应用到焊接与去除、表面工程和增材制造等方面,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交通、医疗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能束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根据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需求,围绕国防科技战略目标和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展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本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开放式研究平台,为国防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先进的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及人才。
2014 Vol. 57 (19): 70-71 [摘要] ( 72 ) HTMLNew PDF (1774 KB)  ( 345 )
       学术论文
72 飞机机身自动对接技术研究
金庆勉,金加奇
介绍了飞机机身对接方式、采用的对接基准和对接测量方法,并以某飞机机身对接为实例,详细介绍了某型号机身自动化对接平台的建立流程、装配协调方法及激光跟踪仪和激光准直仪相结合的测量方法。
2014 Vol. 57 (19): 72-75 [摘要] ( 112 ) HTMLNew PDF (1547 KB)  ( 530 )
76 活塞杆镀层气密性改善研究
田禾,宁保国,潘新
起落架活塞杆镀铬表面的渗漏现象是飞机常见的一种故障现象,严重影响飞行安全。通过对渗漏现象产生机理的分析,来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试验验证了“金刚石碾压+超精”这种工艺方法可有效改善活塞杆镀层的气密性,消除渗漏。由于该工艺方法简单,性能稳定,在航空武器装备零部件加工和维修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2014 Vol. 57 (19): 76-77 [摘要] ( 66 ) HTMLNew PDF (1393 KB)  ( 288 )
78 基于CATIA二次开发的数模信息提取及组织技术研究
刘顺涛,陈雪梅,赵正大,尹华彬
基于CATIA的三维数字化设计已逐步成为飞机产品设计的主流方式,其产品数模中包含大量存放于数模结构树中的非几何信息,人工查看时存在工作量大、耗时长且容易遗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ATIA二次开发的数模非几何信息自动提取和组织方法,能自动、快速、准确地进行数模结构树中非几何信息的批量提取、再组织和统计报表生成,极大地提高审图和工艺准备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014 Vol. 57 (19): 78-80 [摘要] ( 56 ) HTMLNew PDF (2679 KB)  ( 443 )
81 电子束快速成形TC18钛合金的显微组织与硬度的关系
蔡雨升,金光,锁红波,刘建荣
研究了电子束快速成形TC18钛合金(简称KTC18)3种典型退火制度下显微组织演化规律及与显微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700~830oC单一退火条件下,合金相组成为初生α相与亚稳β相,随着温度升高,初生α相体积分数减少,基体显微硬度变化较小;在双重退火条件下,500~650oC之间低温退火过程中会析出细小、编织排列的条状α相,可显著提高基体硬度,随着低温退火温度升高,α析出相粗化且数量变少,导致基体硬度降低;三重退火条件下,高温炉冷和中温退火过程中会产生粗大的竹叶状一次α相,其数量随中温退火温度升高而减少,对显微硬度影响较小。低温退火析出的细小、弥散α相对KTC18显微硬度影响最大,其数量和尺寸取决于其他类型α相的数量和低温退火制度。
2014 Vol. 57 (19): 81-85 [摘要] ( 102 ) HTMLNew PDF (3686 KB)  ( 394 )
86 考虑变量相关性的非概率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方法
王良伟,何新党
基于不确定性的凸模型描述,研究考虑变量相关情况下非概率可靠性指标及其参数灵敏度求解方法。从非概率可靠性指标的物理意义出发,建立了相关变量和相互独立变量情况下的非概率可靠性统一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Monte-Carlo法,在变量的标准化扩展空间内通过全局抽样得到结构失效域内距离原点最近的设计点,然后通过迭代策略求解得到非概率可靠性指标的收敛解。在此基础上基于差分理论,提出了非概率可靠性参数灵敏度分析方法。数值算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14 Vol. 57 (19): 86-90 [摘要] ( 64 ) HTMLNew PDF (1233 KB)  ( 227 )
91 复合材料数据转换接口开发
吕文军,刘涛
由于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耦合效应、层间剪切等特殊性质,复合材料结构的精确分析仿真已成为现代产品结构设计的迫切需求。基于CATIA和PATRAN二次开发,使复合材料结构模型相关数据精确地转换到有限元软件PATRAN中,将几何图形、铺层的力学性能、铺层方向、铺层形式直接体现在分析仿真中。
2014 Vol. 57 (19): 91-94 [摘要] ( 56 ) HTMLNew PDF (1897 KB)  ( 512 )
95 基于Hough变换的航空发动机管线三维反求建模技术*
刘元朋,刘建伟,孙新,蒋志强
探讨了基于反求工程技术的管线三维反求建模策略,提出了基于Hough变换技术的管线平面、圆柱面特征的识别方法,以及管线的CSG模型构建技术,进而实现了对航空发动机管线的三维反求建模。经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精确、有效地实现对航空发动机管线测量数据的反求建模。
2014 Vol. 57 (19): 95-97 [摘要] ( 80 ) HTMLNew PDF (1168 KB)  ( 193 )
98 滚压钛合金导管振动疲劳特性分析
邵闯,李益萱,邱明星,吴为
按照振动疲劳试验方法和失效准则进行了滚压连接形式的钛合金导管振动疲劳极限寿命测试,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试自由端位移,用电阻应变计测定了试件根部的应变,根据位移和应变响应谱确定试件第一阶频率,并进行定频振动疲劳极限测试。预试验发现,试件第一阶响应频率随载荷增加发生明显下降(超过1%)。为满足产品定寿要求,采用递进式扫频试验,消除滚压试件的连接间隙,直至试件频率响应稳定,再进行定频振动疲劳试验。通过此次测试得到滚压连接的钛合金导管在2×107循环基数,可靠度为95%时的振动疲劳极限为115MPa。
2014 Vol. 57 (19): 98-101 [摘要] ( 68 ) HTMLNew PDF (1319 KB)  ( 253 )
       产品聚焦
104 增效降本可从刀具要成效
刘翰举,宋力
随着公司承接业务的增多以及服务功能的不断扩展,厦门太古在加工过程中也开始面临更多的挑战,比如加工成本的控制、整体加工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等。厦门太古清醒地意识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就必须为客户提供最具性价比的产品。就机加工方面来说,只有通过不断寻求新的工艺、应用新的技术,才能实现增效降本的目的。
2014 Vol. 57 (19): 104-105 [摘要] ( 64 ) HTMLNew PDF (1318 KB)  ( 251 )
106 伊斯卡对模具工业传统及现代加工方式的思考
伊斯卡
伊斯卡已成功开发出独特且成功的铣刀系列,双面螺旋刃飞碟铣刀HELIDO H600 可有助于模具工厂缩短每一工件的切削加工时间。线性切入角分别为17°或30°,各自适用于大进给铣削(FF)或中速进给铣削(MF)。
2014 Vol. 57 (19): 106-107 [摘要] ( 46 ) HTMLNew PDF (1280 KB)  ( 185 )
106 伊萨推出全新紧凑型自动切割机SGX
伊萨
全球最大的焊接及切割设备、系统和材料的制造商与供应商伊萨,于2014年9月16日推出用于等离子切割和火焰切割的紧凑型自动切割机SGX。该经济型设备使小型工厂及制造商也可体验伊萨的领先技术。高性能的SGX坚固耐用,拥有多达3个工位,其中包括2个火焰割炬和1个等离子工作站,该站可配装伊萨m3-IGC精密等离子系统,以实现高性能的等离子切割。
2014 Vol. 57 (19): 106-107 [摘要] ( 47 ) HTMLNew PDF (1280 KB)  ( 155 )
  编辑部公告
22 《航空制造技术》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2 《航空制造技术》入选WJCI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2023)来源期刊
22 《航空制造技术》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
22 《航空制造技术》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
22 “编读往来”栏目邀您建言献策
  微信公众平台  
  版权信息  
主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一号院
邮编:100024
电话:010-85700465-291
在线投稿:http://www.amte.net.cn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833X
国内统一刊号:CN11-4387/V
  排行榜top20  
  •   下载排行
  •   点击排行
版权所有 © 《航空制造技术》编辑部
京ICP备202200465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027号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