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须知   |   出版伦理声明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新闻中心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在线投稿
    在线查稿
  审稿中心
    审稿须知
    专家审稿
  编辑中心
    编辑在线
    主编在线
  编委中心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版权转让协议书
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航空制造技术》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2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4年 第67卷 6期
刊出日期:2024-03-15

封面文章
专稿
研究论文
本期目录
本期封面
本期电子刊
论坛——数字化测量
 
       本期封面
1 本期封面
2024 Vol. 67 (6): 1- [摘要] ( 112 ) HTMLNew PDF (753 KB)  ( 235 )
       本期电子刊
1 本期电子刊
2024 Vol. 67 (6): 1-118 [摘要] ( 87 ) HTMLNew PDF (17380 KB)  ( 193 )
       本期目录
6 本期目录
2024 Vol. 67 (6): 6-8 [摘要] ( 79 ) HTMLNew PDF (439 KB)  ( 236 )
       专稿
14 双级时效处理对2219铝合金力学性能与微观沉淀析出的影响研究
曲海涛,陈福龙,何宗仁,石佳瑷,韩玉杰,曹宏东,郑菁桦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4.06.014

热冲压– 淬火一体化工艺是复杂形状铝合金薄壁件的先进成形技术,但受限于较长的标准T6处理时间,如2219 铝合金需要不短于12 h。本文研究了2219铝合金的快速双级时效热处理工艺,利用高低温模具内时效处理代替标准的T6处理,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效条件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进行了快速双级时效试验研究,探究了第一步时效温度与时间以及第二步时效时间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第一步时效温度从220 ℃提高至305 ℃,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随着第二步时效时间从0.5 h延长至4 h,合金的强度提高。然后,根据快速双级时效试验结果对时效参数范围进行优化,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模内时效工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时效条件为220 ℃/230 ℃/240 ℃ × 5 min+175 ℃ × 4 h时,屈服强度不低于T62态的91%,抗拉强度不低于T62态的100% ;当时效条件为240 ℃ × 5 min + 175 ℃ × 4 h时,随着模具接触压强从0.33 MPa 提高至1.82 MPa,合金的抗拉强度从393 MPa提高至419 MPa。最后对包含时效条件240 ℃ × 5 min + 175 ℃ × 4 h在内的几组典型时效条件下的试样进行TEM分析,观察了其沉淀相的形态与分布。本文提出的高低温双级时效热处理制度,在保证合金性能的前提下,相较于传统时效工艺(175 ℃ × 12 h 或175 ℃ × 18 h),总时效时长减少超过63%,大幅缩短了高强铝合金薄壁冲压件成形后的时效周期。

2024 Vol. 67 (6): 14-22 [摘要] ( 203 ) HTMLNew PDF (13862 KB)  ( 205 )
       封面文章
24 基于多项式混沌的机床几何误差灵敏度分析
郑华林,赵兴,胡腾,魏小建,王小虎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4.06.024

为解决目前灵敏度分析方法普遍存在的样本需求量大且计算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项式混沌展开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首先,以AC型双转台五轴数控机床为研究对象,根据旋量理论建立了完备的空间误差模型。其次,构建了机床几何误差的多项式混沌展开模型,采用正交匹配追踪实现模型的稀疏化,并给出了基于该方法的 Sobol灵敏度指数。进而,对五轴数控机床几何误差进行了实例分析,测量并统计出41项误差的近似概率分布,分析了影响各方向位姿误差分量的关键几何误差。通过与蒙特卡洛法和拉丁超立方法进行对比,多项式混沌展开方法的正确性得到验证,且在不降低计算精度的前提下,样本量从1×105降低到1×103,计算时间分别减少96.8%和98.1%,计算效率显著提高。

2024 Vol. 67 (6): 24-31 [摘要] ( 138 ) HTMLNew PDF (8102 KB)  ( 217 )
       论坛——数字化测量
34 基于结构光的铆钉凹凸量双目视觉检测方法
余厚云,孙建阳,孙艺洪,付攀,温亚鑫,单英轩,程雅妮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4.06.034

为了弥补飞机铆钉凹凸量的传统检测方式在精度、效率及稳定性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光的铆钉凹凸量双目视觉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工业投影仪将结构光投射到铆接表面,由双目相机采集投影图像。然后根据铆钉边缘特征提取出铆接区域,并采用改进的格雷码解相位方法计算铆接区域表面的相位信息。根据相位信息匹配特征点,利用视差原理计算出点云。最后通过点云数据处理,计算出铆钉的凹凸量。制作标准件并完成了凹凸量测量试验,测量误差在± 20 μm以内,重复测量标准差小于3 μm,单个铆钉测量用时约2.2 s,能够满足现场测量精度和效率要求。

2024 Vol. 67 (6): 34-41 [摘要] ( 135 ) HTMLNew PDF (3962 KB)  ( 406 )
42 基于误差修正的光面塞规直径高精度自动检定
李大伟,刘中阳,郑薇,王伟龙,刘洪霞,余厚云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4.06.042

针对航空制造企业光面塞规大批量检定中存在的检定精度及效率低、人工操作烦琐等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和激光测径相结合的光面塞规直径测量方法。由激光测径仪测量塞规直径,机器视觉模块同步检测塞规在测径仪光幕当中的姿态,并对测径仪测量值进行修正。同时,利用专用工装配合气浮运动机构实现多个塞规的自动切换及单个塞规的多位置自动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重复测量标准差为0.16 μm,与立光计测量值相比的绝对测量误差≤0.5 μm,塞规单端测量时间≤45 s,能够满足生产中的常用光面塞规快速高精度检定要求。

2024 Vol. 67 (6): 42-47,64 [摘要] ( 121 ) HTMLNew PDF (11864 KB)  ( 66 )
48 基于条纹投影轮廓术的航空高光零件三维测量技术
申皓,陈洪宇,王淇,杨林志,赵慧洁,姜宏志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4.06.048
针对航空工业零件高光表面结构光三维测量中强反光和多次反光问题,提出了基于高动态多步相移和单像素成像相结合的三维测量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测量复杂反光表面时的点云缺失和精度下降问题。对标准量块进行三维测量和精度评价,基于高动态多步相移的三维测量技术拟合均方根误差为0.0066 mm,基于单像素成像的三维测量技术拟合均方根误差为0.0046 mm。以台阶标准器作为测量目标,开展绝对尺寸测量精度验证试验,绝对偏差不大于0.007 mm。分别对金属表面结构件(如航空发动机叶轮、涡轮叶片)和碳纤维结构件进行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三维测量结果基本无点云缺失,强反光和多次反光区域均获取了完整的点云数据,实现了航空工业高光零件的精密三维测量。
2024 Vol. 67 (6): 48-54 [摘要] ( 107 ) HTMLNew PDF (13142 KB)  ( 257 )
55 基于YOLOv7通道冗余改进的飞机蒙皮损伤检测
吴军,单腾飞,黄硕,张晓瑜,陈玖圣,郭润夏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4.06.055

为提高蒙皮损伤检测的自动化程度,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7通道冗余的机器视觉检测方法。首先针对飞机蒙皮损伤数据集背景单一的特点,提出增强型颈部特征融合改进算法,提高了飞机蒙皮损伤的识别精度和检测速度;其次针对主干特征提取网络的卷积通道冗余的问题,引入部分卷积PConv(Partial convolution),提出主干特征提取网络轻量化,减少模型的参数量,同时提高损伤的识别效率。试验部分首先在飞机蒙皮损伤数据集上探索了不同增强型颈部特征融合改进算法,确定了最优的改进方案;接着在飞机蒙皮损伤数据集上做消融和对比试验,改进算法与原YOLOv7算法比较,mAP(Mean average precision)提升了2.3%,FPS(Frames per second)提升了22.1 f/s,模型参数量 降低了34.13%;最后将改进的YOLOv7模型与主流目标检测模型对比,证明了改进算法的先进性。

2024 Vol. 67 (6): 55-64 [摘要] ( 126 ) HTMLNew PDF (10675 KB)  ( 157 )
65 基于实测数据的飞机虚拟预装配技术发展综述
郝龙,刘涵予,黄翔,李泷杲,谢颖,刘春,宋金辉,喻龙,候国义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4.06.065

新一代飞机等航空重大型号呈现出高隐身、重载、远程、长寿等阶跃发展新特征,使得现有基于理论模型的数字化装配仿真协调技术难以满足其超高的装配精度与服役性能要求。针对上述装配精度进一步提升的新需求,介绍了一种引入装配关键特征实测模型的虚拟预装配技术,通过在装配过程中精准表达零件制造误差与装配累积误差,实现在精度要求超高的装配关键部位质量精准控制与溯源调整。通过分析该技术实现特点,厘清了基于实测数据的飞机虚拟预装配技术体系框架。梳理了飞机复杂结构的装配关键特性识别与分析、面向虚拟预装配的零件几何特征测量与重构以及面向装配语义与几何特征约束的虚拟预装配分析等相关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结合新一代飞机的超高尺寸精度与服役性能需求,得出了数字孪生体系下面向实测模型的虚拟预装配技术发展新趋势。

2024 Vol. 67 (6): 65-77 [摘要] ( 140 ) HTMLNew PDF (8973 KB)  ( 306 )
       研究论文
78 基于刀齿轨迹模型的五轴侧铣加工铣削力预测
桂昊,张立强,杨青平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4.06.078
在五轴侧铣加工过程中刀具的刀轴姿态变化复杂,导致瞬时切屑厚度计算困难。为提高切削力的预测精度,首先通过五轴侧铣几何模型描述了圆柱铣刀的刀齿运动轨迹,在建立微元切削力模型后,提出了一种瞬时切屑厚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当前切削刃上切削点到前几个刀齿回转圆柱面的映射距离,并在齐次坐标变换下,将空间中的线面求交计算转换成二维平面的线与圆弧的求交运算,在考虑刀具跳动对圆弧轨迹的影响后,求解方程组获得瞬时切屑厚度值。最后在五轴机床上进行了切削力试验,对比测量的力数据发现,仿真结果无论趋势还是大小都和实测值较好地吻合,验证了所建立的切削力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2024 Vol. 67 (6): 78-83,108 [摘要] ( 126 ) HTMLNew PDF (6935 KB)  ( 130 )
84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柔性生产线排产方法
玉海龙,何陶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4.06.084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要在航空航天装备上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在未来十年,我国对飞机的需求将会持续加大,这就要求飞机零件的制造效率要高、响应速度要快。但实际生产中,对生产线排产算法的研究与应用还比较少,这就导致实际生产不能发挥出生产线的最大效能。针对上述问题,对实际柔性生产线进行了研究,建立符合现场生产实际的排产调度模型,采用优化的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满足实际排产要求的最优解,使其发挥最大生产效能。
2024 Vol. 67 (6): 84-91 [摘要] ( 96 ) HTMLNew PDF (1281 KB)  ( 297 )
92 基于ABAQUS镜像铣削铝合金表面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
高秋阁,张立强,杨杰,钱栊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4.06.092
为了分析铣削工艺参数对铝合金的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借助金属切削有限元分析等相关理论,以6061 铝合金为工件材料,建立了铣削加工的有限元模型。采用单因素法对6061 铝合金进行镜像铣削仿真,并分析不同的主轴转速、铣削深度、铣削路径对加工的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铝合金6061 加工过程中,对工件表面残余应力影响因素由小到大依次为铣削深度< 铣削路径< 主轴转速,铣削深度对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影响较小,主轴转速对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影响最大,镜像铣削最优组比普通铣削形变位移减小33%。
2024 Vol. 67 (6): 92-99 [摘要] ( 124 ) HTMLNew PDF (11178 KB)  ( 118 )
100 不同热处理工艺对选区激光熔化TC4动载性能及各向异性的影响
窦振,张安峰,王豫跃,黄胜,吴梦杰,王普强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4.06.100

选区激光熔化成形的TC4合金断裂韧性较差,低周疲劳性能较低,各向异性明显。采用循环退火(700 ~ 950 ℃)和固溶时效相结合的方法对TC4成形件进行热处理,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低周疲劳试验机等手段研究热处理对SLM TC4成形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SLM TC4微观组织由马氏体α′ 和马氏体α″组成,断裂韧性值为36.4 MPa·m0.5,断裂韧性各向异性达25.7%;热处理后部分板条α 相分解,产生等轴α 相和二次α 相;经过700 ~ 950 ℃循环5 次后固溶 +550 ℃时效后SLM TC4的断裂韧性值为96.0 MPa·m0.5,断裂韧性的各向异性为1.4%。通过比较热处理样件和锻件低周疲劳性能得出结论,当应变幅≥0.9% 时,热处理件低周疲劳性能高于锻件;当应变幅≤1% 时,920 ℃循环退火 + 550 ℃固溶时效的低周疲劳性能高于920 ℃循环退火。

2024 Vol. 67 (6): 100-108 [摘要] ( 108 ) HTMLNew PDF (17045 KB)  ( 145 )
109 航发叶片机器人磨削颤振检测方法
李鹏伟,戴士杰,张文华,母嘉恒,胡天荣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24.06.109
针对机器人磨削航发叶片过程中末端执行器颤振检测不及时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排列熵的磨削颤振检测方法。利用滑动窗口算法计算颤振原始信号的连续排列熵值,通过排列熵经验阈值0.95 判断机器人末端是否发生颤振。其中,采用基于序数模式的排列熵算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排列熵特征的提取效率。当信号长度为10000时,所提出算法的排列熵的计算时间减小到约0.25 s,比传统排列熵算法的计算时间减小了一个数量级。数值模拟及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在颤振爆发前约0.48 s检测出颤振,为采取颤振抑制措施争取了更多的反应时间。
2024 Vol. 67 (6): 109-115 [摘要] ( 123 ) HTMLNew PDF (6066 KB)  ( 404 )
  编辑部公告
22 《航空制造技术》关于警惕不法分子以论文代发名义进行诈骗的提示
  微信公众平台  
  版权信息  
主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一号院
邮编:100024
电话:010-85700465
在线投稿:http://www.amte.net.cn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833X
国内统一刊号:CN11-4387/V
  排行榜top20  
  •   下载排行
  •   点击排行
版权所有 © 《航空制造技术》编辑部
京ICP备202200465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027号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