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须知   |   出版伦理声明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新闻中心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在线投稿
    在线查稿
  审稿中心
    审稿须知
    专家审稿
  编辑中心
    编辑在线
    主编在线
  编委中心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版权转让协议书
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航空制造技术》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2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7年 第60卷 5期
刊出日期:2017-03-01

封面文章
专稿
人物
论坛
新视点
学术论文
 
       目录
6 本期目录
2017 Vol. 60 (5): 6-10 [摘要] ( 89 ) HTMLNew PDF (2406 KB)  ( 333 )
       专稿
16 面向增材制造的飞行器结构优化设计关键问题*
朱继宏,何 飞,张卫红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17.05.016
围绕飞行器复杂结构整体构型研制的高性能、轻量化苛刻需求,着重介绍了面向增材制造的结构优化设计面临的系列关键问题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从面向增材制造的结构多承载环节整体优化建模与性能分析、整体结构多学科性能与功能综合设计方法、跨尺度结构- 微结构性能表征与尺度效应的影响机理,以及增材制造工艺对整体结构件性能的影响机理和制造工艺约束4 个方面,阐述如何从结构力学与工艺力学角度科学实现最优性能设计与先进增材制造技术的完美匹配与融合。
2017 Vol. 60 (5): 16-21 [摘要] ( 272 ) HTMLNew PDF (1569 KB)  ( 928 )
       人物
22 加强核心技术研究 促进数控加工智能化——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朱利民
本刊记者  玲 犀
朱利民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数控加工技术与装备、机器人化智能制造装备方向的研究,担任国际学术期刊IEEE/ASME Transactions OnMechatronics 和IEEE Transactions On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副主编、Proceedings of the IMechE, PartB: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 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Roboticsand Applications 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 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由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 论文120 余篇,包括ASME和IEEE 会刊论文30 篇。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 项。
2017 Vol. 60 (5): 22-23 [摘要] ( 153 ) HTMLNew PDF (1475 KB)  ( 158 )
       封面文章
24
浅谈陶瓷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方法及其进展
梅 辉,张 鼎,夏俊超,尹良宣,余昌魁,成来飞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17.05.024
陶瓷基复合材料由于其具有耐高温、密度低、抗氧化性好等多种优良特性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采用无损检测方法对陶瓷基复合材料进行相关检测对保证材料产品质量以及提高产品使用的可靠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陶瓷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发展现状,阐述了太赫兹、X射线、工业CT、红外热成像、超声波及声发射技术等常用陶瓷基复合材料检测手段的原理并介绍了其在陶瓷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方面的应用实例。
2017 Vol. 60 (5): 24-30 [摘要] ( 364 ) HTMLNew PDF (2315 KB)  ( 1289 )
       论坛
34 大厚度扩散焊NLU成像检测技术*
刘松平,李乐刚,刘菲菲,史俊伟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17.05.034
针对钛合金大厚度扩散焊,基于非线性超声(Non-linear ultrasonic,NLU)原理,构建了一种NLU 成像方法和检测系统,设计制备了不同的大厚度扩散焊试件,进行了NLU 成像检测试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采用NLU 成像检测方法,可实现钛合金大厚度扩散焊的超声可视化检测,最大检测厚度可达70mm。
2017 Vol. 60 (5): 34-37 [摘要] ( 213 ) HTMLNew PDF (1050 KB)  ( 387 )
38 TC18钛合金增材制造材料超声检测特征的试验研究
杨平华,史丽军,梁 菁,史亦韦,康丽红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17.05.038
针对TC18 激光、电子束增材制造钛合金及变形钛合金3 种不同制造工艺的材料开展超声检测特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TC18 钛合金增材制造材料不同成形方向的超声波声速、材料衰减及检测灵敏度均存在较大差异,与变形钛合金相比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本研究结果对于增材制造制件的超声检测方法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7 Vol. 60 (5): 38-42 [摘要] ( 251 ) HTMLNew PDF (2746 KB)  ( 857 )
43 复合材料T-形R区超声反射法检测与缺陷判别*
刘菲菲,刘松平,傅天航,李乐刚,白金鹏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17.05.043
R 区缺陷的检测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中无损检测的焦点,针对此问题,以T- 形R 区为例,通过研究入射超声波在复合材料结构T- 形R 区产生回波信号及其特征,在典型超声检测试验验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复合材料结构T- 形R 区在线超声检测方法。系列超声检测与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水膜耦合超声检测技术,通过选择不同的声波入射方向,可有效地实现复合材料结构中T- 形R 区的覆盖检测;根据来自T- 形R 区的超声回波信号的时域特征可有效地进行缺陷的判别和确定检出缺陷所在铺层位置;表面检测盲区可达0.13mm(即单个复合材料铺层厚度)。解剖验证结果显示了超声检测结果与实际工艺缺陷的良好一致性。
2017 Vol. 60 (5): 43-48 [摘要] ( 280 ) HTMLNew PDF (1448 KB)  ( 477 )
49 固化炉成型复合材料孔隙率超声检测方法研究
郭治文1,施晓春1,沈 洋2,陶明高1,周松蔚1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17.05.049
中航通飞研发的AG300 型飞机是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主材料的新型公务机,该机型采用更为高效的新型复材制作工艺,但其同样存在孔隙率较大的问题。孔隙率的大小及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到结构件特别是应力集中的关重件的力学性能,故急需对其孔隙率进行可靠和准确的无损评价。提出一种通过喷涂溶剂的复合材料孔隙率试块制备方法,利用超声衰减法和金相分析法对前人的经验公式进行标定,将标定后的经验公式计算出来的孔隙率与经过金相分析得到的孔隙率结果进行比对,画出拟合曲线,结果表明误差不大于0.4%,验证了该经验公式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可行性。
2017 Vol. 60 (5): 49-53 [摘要] ( 301 ) HTMLNew PDF (2490 KB)  ( 522 )
       新视点
54 飞机自动化装配设备有效工时分析
辛 博,李 原,余剑峰,张 杰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17.05.054
为提高飞机自动化装配设备的产能分析及预测准确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混合威布尔分布模型的飞机自动化装配设备有效工时解算方法。根据飞机装配过程特性,建立自动化装配设备可用度的动态混合三参数威布尔模型;分析了自动化装配设备各类子系统对设备总体可用度的影响度,计算了子系统可用度的动态权重;对设备可用度的混合威布尔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求解设备可用度后计算设备的有效工时。以某型飞机机翼壁板装配站内的自动钻铆设备为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2017 Vol. 60 (5): 54-59 [摘要] ( 260 ) HTMLNew PDF (1064 KB)  ( 414 )
       学术论文
60 钛合金TB6 铣削表面粗糙度与表面缺陷研究*
杨后川,杨保生,杜晓伟,陈名华
钛合金TB6 铣削表面粗糙度对其使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试验研究端面铣削参数、干铣削和刀具磨损对表面粗糙度及表面缺陷的影响。研究表明:表面粗糙度对每齿进给量变化最为敏感, 其次是铣削宽度,再次为铣削深度,铣削速度最小;刀具磨损量(VB )对粗糙度产生明显影响,尤其VB 大于0.2mm 时,表面粗糙度将急剧增加,并导致划痕、孔洞缺陷;不同铣削条件下均存刀痕、侧流、隆起等缺陷;干铣削时加工表面出现熔敷物或熔滴,并增大毛刺;毛刺随切削速度的增大而变小,随刀具磨损量VB 的增加而变大。钛合金TB6 适宜在冷却润滑条件下低速铣削加工。
2017 Vol. 60 (5): 60-66 [摘要] ( 176 ) HTMLNew PDF (2526 KB)  ( 487 )
67 LY12 蠕变时效成形机制及回弹规律研究
马振武,童国权, 陈 峰, 崔保金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17.05.067
研究了LY12 的蠕变时效成形过程中第二相的析出演变特征,从微观角度分析了蠕变时效成形的强化机制。修正蠕变本构方程并开发为ABAQUS/CREEP,模拟研究了时效时间、时效温度和预弯半径对回弹规律的影响,建立了回弹函数。验证结果表明,回弹函数的计算准确率较高。
2017 Vol. 60 (5): 67-71 [摘要] ( 197 ) HTMLNew PDF (1624 KB)  ( 551 )
72 基于非均匀余量的整体叶轮加工工艺优化策略*
吴 雁1,吕博鑫1,吕仕强2,郑 刚1,张杰人1
针对超薄结构叶片整体叶轮在制造过程中叶片产生较大的变形和切削振动,使用非均匀余量加工工艺方案,减小叶片变形提高加工质量。分析了集中载荷对薄壁结构和加厚结构变形的影响,对生产中的叶轮叶片进行非均匀余量加工工艺设计,依据优化后的工艺对叶轮进行刀具轨迹规划并进行加工试验,结果显示该工艺优化策略能有效减小超薄叶片的铣削振动和铣削变形,最大误差优化率为54.47%,平均误差优化率为52.57%,对类似高度与平均厚度比值较大且叶片扭转曲率较大的复杂零件的实际加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7 Vol. 60 (5): 72-76 [摘要] ( 165 ) HTMLNew PDF (1500 KB)  ( 446 )
77 基于线结构光的飞机蒙皮对缝阶差与间隙测量技术研究*
许大帅,杜福洲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17.05.077
针对飞机蒙皮对缝阶差与间隙的数字化检测问题,以线结构光视觉测量技术为基础,提出了阶差与间隙测量模型,从阶差与间隙的尺寸和位置两个方面设计测量方法。使用线结构光视觉传感器完成阶差与间隙的尺寸测量,同时利用iGPS 测量系统对视觉传感器的位姿进行实时跟踪测量,从而确定阶差与间隙的测量位置。通过试验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稳定性,能够实现非接触、高精度测量:试验结果表明:5mm 内阶差的重复测量精度优于0.04mm,间隙的重复测量精度优于0.05mm。
2017 Vol. 60 (5): 77-81 [摘要] ( 316 ) HTMLNew PDF (1482 KB)  ( 1085 )
82 激光增材制造毛坯与传统锻件铸件差异性分析
郝晓宁
DOI: 10.16080/j.issn 1671-833x.2017.05.082
通过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技术标准,对比分析了激光增材制造毛坯与传统锻造和铸造毛坯在成形工艺、显微组织、缺陷及其形成原因、内部质量以及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激光增材制造较传统工艺整体制造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激光增材制造毛坯气孔能达到A1 级别,稍低于锻造的AA 级别,气孔级别能达到铸件的B 级;激光增材制造钛合金纵横向屈服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比锻造和铸造低3.4% 和0.78%。
2017 Vol. 60 (5): 82-86 [摘要] ( 181 ) HTMLNew PDF (860 KB)  ( 729 )
87 不分离型超声复合铣削系统稳定性研究*
赵 波,赵斌斌,张跃敏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17.05.087

为研究不分离型超声复合铣削系统的稳定性,讨论了超声复合铣削运动特性,建立了不分离型超声复合铣
削稳定性模型。利用半离散法对超声复合铣削稳定性进行研究,应用MATLAB 软件进行数值分析并得出了超声
铣削稳定性叶瓣图。研究表明,不分离型超声复合铣削能提高普通铣削系统的稳定性,最大极限切削深度提高约
13.8%。利用钛合金材料进行超声复合铣削的试验验证,试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与稳定性叶瓣图的正确性,同时也
验证了利用半离散法分析超声复合铣削系统稳定性的可行性。

2017 Vol. 60 (5): 87-91 [摘要] ( 198 ) HTMLNew PDF (1966 KB)  ( 542 )
92 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脉动装配线运行状态预测*
秦亚茹, 侯志霞, 吕瑞强, 刘毅萍
分析了影响脉动生产线运行的因素和状态预测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状态预测方法。基于马尔科夫链预测理论,对脉动生产线运行状态划分,确定状态转移矩阵,建立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并对模型准确性进行验证。
2017 Vol. 60 (5): 92-95 [摘要] ( 191 ) HTMLNew PDF (980 KB)  ( 1009 )
96 钛合金耳片的静载失效分析与结构优化研究*
李 辉1,陈 蓬1,姚泽坤2,宁永权2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17.05.096
钛合金因比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等领域。飞机在襟翼滑轮架侧板、铰链接头、基座等结构部位采用钛合金零件,其中部分零件涉及耳片连接结构。为了对钛合金耳片进行强度分析和结构优化,开展了不同尺寸钛合金耳片的静载试验研究。揭示了钛合金耳片几何尺寸与加载角度对破坏载荷的影响规律;计算获得轴向加载效率系数K 0 与角度加载效率系数K con1 ;对典型断口进行了形貌观察,探讨了钛合金耳片在室温静载荷作用下的破坏机制。
2017 Vol. 60 (5): 96-99 [摘要] ( 242 ) HTMLNew PDF (2542 KB)  ( 392 )
100 基于MBSE 方法进行民机设计的工具链建设
徐 州
随着民机系统的复杂度日益提升,系统工程的思想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民机设计中,而在系统工程中,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阐述了基于MBSE 的民机设计理念及基本的设计流程,介绍了对MBSE 方法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重要标准,针对设计流程中的每个阶段列举了当今世界比较流行的软件并介绍了这些软件的功能,最后提出了符合MBSE 思想的工具链框架,为MBSE 方法在民机设计中的落地提供了参考。
2017 Vol. 60 (5): 100-104 [摘要] ( 159 ) HTMLNew PDF (1142 KB)  ( 1772 )
105 TA15 钛合金电子束焊缝形貌及其组织研究*
旷小聪1,2,卜文德1,付鹏飞2,王西昌2,柯黎明1
DOI: 10.16080/j.issn1671-833x.2017.05.105
采用不同工艺参数对TA15 钛合金进行电子束焊接,通过观察焊缝形貌、测量其形状参数研究了焊接接头形貌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焊接接头组织。结果表明:增大电子束流时,熔深、半熔深熔宽、焊缝宽度都增大,焊缝横截面的形状从“钉形”转变为“钟罩形”;增大焊接速度,对焊缝形状影响不大,熔深、半熔深熔宽及焊缝宽度均减小,深宽比先增大后减小;聚焦电流的增大对熔深作用较明显,半熔深熔宽及焊缝宽度变化不大;扫描幅值的增加使焊缝熔深减小,半熔深熔宽增大。靠近母材的热影响区组织与母材组织相近,主要由初生等轴状α 相及转变β 相组成,并出现针状(α+β);靠近熔合线的组织由α 相和针状(α+β)相构成,并出现α' 马氏体;熔合区组织由α' 组成,熔合线周围柱状晶垂直于焊缝中心生长,并在焊缝中心形成单列或多列的等轴状晶。
2017 Vol. 60 (5): 105-109 [摘要] ( 261 ) HTMLNew PDF (2952 KB)  ( 505 )
  编辑部公告
22 《航空制造技术》关于警惕不法分子以论文代发名义进行诈骗的提示
  微信公众平台  
  版权信息  
主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一号院
邮编:100024
电话:010-85700465
在线投稿:http://www.amte.net.cn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833X
国内统一刊号:CN11-4387/V
  排行榜top20  
  •   下载排行
  •   点击排行
版权所有 © 《航空制造技术》编辑部
京ICP备202200465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027号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